环境科学专业

发布时间:2023-09-17 14:03

 1、专业介绍

环境科学专业是以有关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为理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中的技术经验,研究和解决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环境问题的理论与环境生态风险的学科,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环境污染机理研究、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高层次研究人才,主要涉及的领域包括: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与资源化、噪声控制,以及光、热、放射性和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等问题。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环境科学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机理研究、环境污染控制新技术、现代环境分析技术和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及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高层次研究人才,要求学生具备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以及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技能。

核心课程:环境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污染控制、环境规划学、环境质量评价、现代环境测试技术、环境管理与环境法规、环境信息系统等。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环境科学专业所依托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全国排20%-30%),2019软科中国环境科学与工程全国排名29,全球排名151-200

承办2015年中墨环境与材料国际研讨会

环境科学专业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矿物资源加工与环境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资源与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武汉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永利集团88304官网分中心)等基地作为人才培养的支撑。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学科首席教授、校“精品课程名师”、校“青年教学名师”等人才与荣誉称号获得者7人次。

培养特色:环境科学专业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专业实行“一对一”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每名学生可双向选择一名指导老师,参加由导师指导其进行学业、科学研究、专业大赛等方面,也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提前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锻炼与提升科研能力。

.

 国际顶级期刊JACS发表环境专业张高科教授团队最新研究成果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

2019届本科毕业生中,就业率为100%,这其中,近70%从事与专业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且多为环保等新兴产业。

单位性质:民营及股份制企业就业比例最高,占比近70%另有一部分学生进入政府环保部门和事业单位。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在湖北省、江苏省、广东省、上海市和重庆市,其中湖北省就业人数最多,占比45.5%

行业分布:毕业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建工、建材和环保行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7.3%18.2%27.3%

知名企业: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自来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堆城钼集团有限公司、湖北省城建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襄阳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绿园科技有限公司、武汉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

3年在读本科生国际化交流比例10%,毕业后攻读境内外学位项目比例15%2019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10人,其中国内升学7人,出国(境)3人,分别占比35%15%。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为10%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永利集团88304官网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共计6人,占升学总人数的85.7%

出国(境)去向:首选国家(地区)为英国,其次是美国、中国香港等。国际化交流和境内外深造高校包括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美国史蒂文斯大学等高等学府。

优秀学生杰出校友:

优秀学生代表

鲍世东,环境科学专业1601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本科课程平均成绩90分,曾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社会奖学金,以及校优秀共青团员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在校期间,累计志愿服务231小时,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展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且以第一作者发表了1高水平学术论文。现已保送至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陈楚泽,环境科学专业1601班学生,中共预备党员。在校期间综合测评和专业成绩位列专业第一,曾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卓越奖学金,校一等奖学金,社会奖学金以及校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在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交流学习一年。在校期间,辅修华中科技大学二学位的学习; 参与的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顺利结题,并且发表论文1; 曾担任环科1601班班长,所在班级也获得校标兵班集体的荣誉称号。现已保送至南京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杰出校友代表

王军,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导,担任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高浓有机废水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水处理技术杂志编委、中国海水淡化与水资源利用学会理事、北京市膜协会理事等职务。近5年来发表论文34篇,申请发明专利8项。

陈新才,浙江海拓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杭州市“131”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第二层次人选(201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杭州市重大创新项目等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主要研究领域为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技术。

李俊,郑州大学河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郑州大学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纳米催化剂的研究,包括材料结构设计、可控构筑、原位表征及其在光、电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等。设计并构筑了一系列新型纳米催化剂用于环境污染净化和碳基资源转化。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先后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热点论文。

附件下载: